欢迎访问 反腐法治网!

当前所在: 网站首页> 反腐时评

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保证

时间:2021-04-22 作者:佚名 来源:秦风网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学习回顾百年党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工业化始终是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开展中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重要历史性任务。学习重温党领导下工业化发展的光辉历程,对我们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砥砺奋进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扎实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开拓高质量发展新航程,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党中央必须对经济工作负总责,实施全面领导”。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显著标志,工业史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防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为我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我国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具有恢宏史诗般的“中国故事”,是中国经济的脊梁,创造了世界工业史上的一个个“中国奇迹”,铭刻了筑梦路上一个个“中国印记”。我国工业的发展壮大,既是党领导全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实践证明,党的领导始终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伟大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设备简陋、技术落后。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工业其实是一步步走过来的,是一年年熬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干出来的。

  序篇:1931年至1949年,党领导工业发展进行的积极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谋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同时,就已经提出为将来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做准备的问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工业建设在极其险恶的战争环境中白手起家、艰苦创业。1931年10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江西建立了第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官田兵工厂,标志着根据地兵器工业的诞生。同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制定了工业政策和劳动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到1934年2月,中央革命根据地17个县的手工业合作社有176个,规模较大的国营工厂有33家。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抗战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大力推进军工建设,积极发展民用工业,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1939年夏天,党在山西辽县、武乡、黎城交界的黄崖洞建立兵工厂,这是抗战初期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工业建设的门类和企业的数量、规模均取得新发展,工业建设人才和专业干部大量涌现。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军民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以“战争就是命令”“一切服从战争”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开展工业生产。这时期党领导的工业战线呈现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方面是领导发动各解放区工业全力支持人民战争的胜利推进;另一方面是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党把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开始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工业企业,为实现农业国转向工业国,开展新中国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创造条件。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的实践,党对领导各种经济成分,包括公营企业、私营企业,从建立制度到经营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根据地、解放区的工业建设,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均发展到一定规模。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工业建设有力地支持了人民革命战争,并为以后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阶段:1949年至1978年,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成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尽快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成为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综合考虑国内外形势,并借鉴苏联的经验,党中央确立了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从1953年起,围绕工业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我国在苏联援助下启动建设156个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基本涵盖各个工业门类,其中153个为重化工项目。“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生产能力迅猛增长,为推进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应对可能的战争威胁,党中央作出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通过向内地迁建和新建企业,在中西部地区逐步建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战略后方基地。同时,党中央还作出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大力发展国防工业,成功研制“两弹一星”,极大增强了国防科技工业实力,有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引进美国、原联邦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套技术设备。这一轮技术引进,有效促进了冶金、石化等基础工业发展,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初步建立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这一时期,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和集体企业是推动工业发展的绝对主导力量,初步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为此后几十年经济建设打下了较好基础。

  第二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八大,依靠改革开放释放工业发展活力,完成了从小到大的跨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工业管理体制不断调整,工业发展焕发出巨大生机与活力。从1978年开始,我国逐步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主的工业经济体制改革,放开价格管制,国有企业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党的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从根本上突破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的思想束缚,经济体制改革得以深入推进,极大释放了工业经济发展活力,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产品供需格局发生根本转变,彻底告别了“短缺经济”。199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提高到6%,上升到世界第四位。与此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从建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到建立各类开发区,开放范围逐步由沿海向内地延伸。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依托低成本优势,大量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2004年,我国制造业规模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2007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2010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一时期,在市场化和国际化双轮驱动下,我国重工业快速发展,消费品工业也得到持续较快增长,基本建成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第三个阶段:党的十八大至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开启了由大变强的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时代我国工业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这一时期,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着力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2015年,我国正式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六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制造强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设立了国家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全面推进,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工业智能绿色转型效果明显,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取得积极成效,部分领域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等“卡脖子”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一批高端装备领域创新发展取得重要突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定步伐。大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着力化解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逐步扭转了低水平竞争局面,促进了重点行业脱困升级和集约发展;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业企业税费、融资、物流及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断降低;着力补齐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开放合作层次显著提升,一般制造业有序开放,电信领域开放持续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签署产能合作协议,高铁、核电、通信设备和工程机械等成体系“走出去”,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持续攀升。

   二、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的伟大成就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让全球消费者享受到了最具性价比的工业产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工业强大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最大底气。

  (一)现代工业体系全面建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钢铁、有色、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日益壮大,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原子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正因为我国工业体系完善,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口罩、防护服、呼吸机、额温枪等医疗物资产能产量才能快速提升,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就强调,我们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建立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的强大科技实力、储备的丰富医疗资源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强支撑。

  (二)工业规模跃居全球首位。195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为120亿元,2020年达到31.3万亿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标志着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经过一个半世纪后我国重新取得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2020年我国制造业对世界制造业贡献的比重接近30%,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首位,生产了全球超过50%的钢铁、水泥、电解铝,60%的家电,70%的化纤、手机和计算机。202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大陆(含香港)企业124家,加上台湾地区企业9家,共计133家,继2019年之后再次超过美国(121家)。上榜的中国企业中,64家是制造业企业,涉及石油石化、钢铁、通信设备、工程机械、纺织、汽车等领域。

  (三)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我国工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移动通信领域,5G国际标准必要专利占比全球领先,基于蜂窝移动网络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并加速产业化。航空航天航海领域,天宫、蛟龙、大飞机等相继实现突破,载人航天、载人深潜等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雪龙2”号成功交付,国产航母顺利下水。轨道交通领域,“复兴号”动车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新能源汽车领域,乘用车量产车型续驶里程达500公里以上,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270瓦时/千克。高端机床装备领域,8万吨模锻压力机、12米级卧式双五轴镜像铣机床、1.5万吨航天构件充液拉深装备等成功研制。新材料领域,C919用材、8.5代基板玻璃等实现突破。特别是5G、北斗、核电、高铁等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

  (四)多种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工业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占绝对主导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国有企业在优化调整中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34222.7亿元,国资系统80家监管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民营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中小企业茁壮成长,仅“十三五”期间,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万多家,遴选“小巨人”企业248家和单项冠军企业417家,一些科技型独角兽企业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影响力。外资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20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达到1630亿美元,外资流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我国吸收外资全球占比大幅提升,已经高达19%。

  (五)工业发展方式深刻变革。我国工业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通过新技术新理念的推广应用,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转型步伐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比如,智能制造方面,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协同研发制造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日益兴起,工业互联网应用于能源、机械、家电等行业。截至2020年12月,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为73.0%和52.1%,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85.4%,具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70个,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在重点行业快速普及。据测算,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39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占GDP比重接近39%。绿色制造方面,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绿色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下降。2016—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7.5%。服务型制造方面,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工程机械全生命周期管理、轨道交通总集成总承包等快速发展,陕鼓、酷特智能、三一重工等制造企业已从过去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随着工业发展方式的变革,我国经济增长已经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消费和投资一起拉动。

  (六)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顺应全球化趋势,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有了大幅提升。“引进来”方面,基本实现了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1978—2000年累计吸引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3万亿美元,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技术、管理、品牌,使我国迅速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成为“世界工厂”。“走出去”方面,涌现了一批以航天科技、华为、海尔、中车等为代表的领军企业,高铁、核电、通信设备等成体系走出国门,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越式增长。对外贸易方面,货物出口总额从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25906.46亿美元,自2009年起连续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地位。加工贸易占外贸总额的比重明显下降,由上世纪90年代的超过70%降到2020年的23.8%。

  (七)工业精神得到传承弘扬。我国工业精神发轫于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于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业精神的内涵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爱国敬业、担当奉献。工业战线涌现出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三线”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航空报国精神、北斗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汇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工业精神,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也留下了大量承载工业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财富。新中国工业发展的伟大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弘扬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工业文化,为推动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保证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党领导全国人民从基本国情出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轻重工业并重,再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我国工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引领了我国工业开启由大到强的新征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风险挑战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工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

  (一)坚持发展为先,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发展一直居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党执政的中心。早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路线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之后,党中央又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后来又提出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我国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多次强调“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一定要把制造业搞上去”。2017年修订的《党章》明确要求,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振兴制造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构建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在继续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的同时,逐步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中央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着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新理念新举措,推动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创新、土地制度、对外开放等领域具有牵引作用的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落实“放管服”改革,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激发出各类市场主体的潜能与活力,形成了促进工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特别是新型举国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美结合,是我国取得诸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制胜法宝。

  (三)坚持扩大开放,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上世纪50年代的“引进来”拉开了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的序幕;上世纪80年代的“引进来”构建了“三来一补”的加工组装型产业体系;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引进来”使我国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这三轮“引进来”在不同时期都加快了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进程。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快了从产品、产能“走出去”到技术、资本、品牌“走出去”的步伐,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能力显著增强。党的十七大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并付诸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开放”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党的十九大强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外开放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我国工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体系,为工业由大变强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强大动力。

  (四)坚持科教兴国,夯实产业发展战略支撑。新中国成立以后,独立自主的创新模式有力支撑了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和基础工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明确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先后实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不断完善激发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2006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教兴国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将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强调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比重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科技和教育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科教兴国成为了支撑我国工业发展取得奇迹的重要因素。

  (五)坚持融合发展,加快工业体系重构。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计算机、半导体、通信等信息技术产业。改革开放后,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推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党的十八大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党中央始终坚持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以此重塑工业产品形态、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创新模式,加快推进现代工业体系建设。

  (六)坚持群众路线,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改革开放前,通过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努力满足了老百姓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改革开放后,通过优先发展轻工业,告别了“短缺经济”,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生活。在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后,我国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家电、汽车等工业,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进入新时代后,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特点,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强产品质量品牌建设,着力提高中高端消费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层次产品和服务需求。

  (七)坚持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见证者、创新者、建设者。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确立了广大企业职工的地位,巩固和健全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企业生产关系和管理制度,出台了各项生产改革规定,比如提出增长节约目标、鼓励技术创新和新的工作方法、开展生产竞赛等,激发了工人阶级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升职工创新创造活力。广大职工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踊跃投身“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在振兴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别是在探月工程、C919大型客机、首艘国产航母、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建设中,广大职工迸发出火热的劳动激情,为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八)坚持反腐倡廉,有力保障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先后开展了以整顿党的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三反”运动、“五反”运动,以及新“三反”运动和新的反贪污运动,纯洁了党的组织和政府机关,净化了社会风气。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把端正党风、严肃党纪作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头等大事,把反腐败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纠正经济领域的不正之风,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党的十七大把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深化政治巡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不仅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也为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工业行业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坚强保障,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工业化的主要任务

  尽管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中美经贸摩擦将长期持续,我国工业日益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前后夹击”,同时支撑我国工业发展的低成本优势渐失与要素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同步叠加,总的看当前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质量强国和数字中国。我国工业行业要深刻认识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胸怀“两个大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重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加重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国内需求为牵引,进一步加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工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实施国家供应链竞争战略,统筹建设和完善国际国内两个产业循环。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一方面,发挥强大国内市场优势,扩大高水平开放,提升产业国际循环竞争力,吸聚全球高端要素和先进制造业在我国布局,引导国内不具备优势的产业向东南亚等周边地区有序转移,推动构建以我为主的产业国际循环。另一方面,实施重点领域强链补链工程,大力发展5G+工业互联网,在战略必争领域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国内供应链体系,畅通产业国内循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自主性和灵活性,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同时,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管理,绘制产业链数字图谱,提高科学决策和精准治理能力。

  (二)系统优化制造业创新链,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完善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为节点的共性技术创新网络,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构建产业创新生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府采购等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形成自主创新产品应用和迭代改进的良好环境。

  (三)组织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制定发布关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意见。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协同创新为抓手,以政策协同为保障,组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开展产业基础攻关提升行动,构建协同创新、人才保障两大平台,打造质量服务保障、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等体系,着力补短板、强优势、提质量、优生态,构建系统完备、协同高效、支撑有力的产业基础体系。

  (四)提升存量与开拓增量并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高中低端产业发展布局,发展好传统制造业,巩固和提升完整产业链。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传统产业应用,提高传统产业质量、效率和效益。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中国品牌培育工程,提升“中国制造”美誉度。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加强人工智能、增材制造、区块链、量子信息、无人驾驶等新兴领域产业链布局,推动构建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的产业体系。

  (五)实施“智能+”和“绿色+”战略,大力发展先进高效的新型制造能力。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拓展“智能+”创新和集成应用,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建设部署,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升级,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

  (六)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推动各地区协同发展。引导各地区基于主体功能定位良性竞争、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资源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等重点区域和中心城市集聚,增强重点区域产业聚合力和辐射带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创建一批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推动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化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营商环境,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搭建多层次产业转移对接平台,推动产业国内有序转移。

  (七)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健全产业组织体系。选择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优化“一企一策”服务,在竞争中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质量文化建设,切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提升工程,着力发展一批专注细分领域、具有独特专长的中小企业。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抓手,支持大中小企业以及科技、金融、人才等形成深度融通的发展关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一批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

  (八)健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体制机制,持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突出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GDP合理比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目标。进一步深化财税、科技、金融、人才等领域改革,促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推动金融、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实现再平衡。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推进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型,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我国工业发展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读史明理、读史知责。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我国工业发展的初心和使命,传承我国工业红色基因,砥砺前行、奋发作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局面,更好支撑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www.qinfeng.gov.cn/info/1874/144857.htm

法制项目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会员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反腐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反腐法治网 fffaz.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20904号-147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